五五世纪-五五世纪
五五世纪2023-01-31 16:05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2023冬季游宣传推广活动在京举行******

  中新网1月17日电 为吸引更多游客来河北观光旅游 、休闲过年 ,进一步丰富河北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塑造河北亮点纷呈 的冬季旅游新形象,1月16日 ,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广播电视台 、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青旅联科(北京)数字营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2023冬季游河北福地过大年宣传推广活动在北京盛大启幕 。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2023冬季游河北福地过大年宣传推广活动启幕

  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 的形式 ,以“大气磅礴壮美之至” 的《河北冬季邀约》主题宣传片开场,在舞蹈《欢喜过大年》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 。活动现场进行了《冬季游河北福地过大年》主题推介 ,通过视频对河北文旅优惠政策及措施进行发布。

  近年来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着力推动全省文旅产业复苏,全省文旅系统集中力量,紧紧围绕服务全省人民和吸引京津及各地游客 ,出台系列政策 ,大力丰富人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和旅游生活 ,推动文化和旅游恢复振兴,开创文旅发展 的新局面 。河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张才在致辞中指出 ,河北风光秀美 ,文化璀璨,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举办省市旅发大会,打造了一大批全域旅游精品片区,旅游产品供给日益丰富 ,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优化 ,为广大民众和游客畅游河北 ,提供了越来越多样化 的选择。河北冬季旅游同样丰富多彩 ,乘着北京冬奥会精彩成功举办 的东风,河北冰雪旅游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 、美誉度达到了全新高度 。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崇礼 ,建有十多家高水平滑雪场,以及多个配套齐全的冰雪小镇,已经成为冬季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同时,河北各地高品质温泉星罗棋布 ,各具特色。正定 、广府 、蔚县等地古城古韵和民俗庙会的热闹喜庆相得益彰,成为人们旅游过大年 的首选 。

  据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张景山介绍 ,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抢抓后奥运经济重大机遇 ,着力构建白色冰雪、红色党建、绿色休闲、健康养老等文旅新场景 ,下一步 ,公司将发挥国企优势 ,承载旅游强省使命,面向京津 ,服务京津 ,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用心做好旅投文旅品牌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史安平表示,京冀两地自古以来地缘相接、人缘相亲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未来两地文旅部门将持续推动资源互享 、客源互送 、市场互利 ,共同谱写京冀文旅协同发展新篇章 。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一级巡视员王鹤云在致辞中指出,河北冬季旅游资源丰富,冰雪 、温泉、民俗各具特色。特别是张家口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 的承办地之一 ,已经成为华北地区最大 的冰雪旅游胜地,京张高铁 的开通运营更 是让京津和全国民众到张家口旅游更加便利 。这次,河北在北京举办“冬季游河北”主题宣传活动 ,发布全省冬季旅游主题活动、特色产品线路 、惠民便民措施 ,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民众到河北旅游的热情 ,繁荣冬季旅游市场 ,助力“打卡旅游休闲打开欢乐春节”成为节日新风。

  会上 ,河北文旅优惠政策及措施同时进行发布。同时,北京旅行社 、北京房车露营自驾旅游协会 、旅游达人发布了“送客入冀”计划 ,河北航空带来了“快乐邀约冬游河北”快闪表演等。

  春节假期是人们探亲访友 、休闲旅游 的高峰期。据悉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积极响应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卡旅游休闲打开欢乐春节”——2023年新春旅游休闲宣传推广活动 的通知,大力创新宣传推介 ,提升“冬季游河北福地过大年”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和旅游活动 ,借助文化旅游市场“春风回暖,万物复苏” 的大好时节,大力开展文化旅游系列活动 ,引导广大游客参与冬季旅游休闲,擦亮冬游河北这张夺目的冰雪名片丰富春节文化和旅游生活,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有序恢复发展,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冬季游河北福地过大年

  河北省文旅厅抓住文化和旅游发展迎来复苏振兴的新机遇 、新希望,秉承着合作共赢 、创新开放的理念 ,响应文旅部“打卡旅游休闲打开欢乐春节”2023年新春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的号召 ,全方位深耕 、整合冰雪旅游资源 ,联动省内各市推出“戏冰雪 、泡温泉、品美食 、游古城 、赏民俗”五大主题冬游产品和精品线路 ,让河北成为京津游客休闲度假的首选地。

  活动现场 ,省文旅厅副厅长王荣丽对“这么近,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主题歌曲全国征集活动相关内容进行了介绍 。王荣丽指出 ,本次征集活动以“这么近、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为主题 ,参选歌曲要求主题鲜明 、旋律流畅、易于传唱,能够体现河北文旅特色,展示河北文旅形象,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艺术表现力 。鼓励作品体裁 、形式及风格多样化 ,同时具有创新性,易于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本次歌曲征集活动将评选11首优秀歌曲作为优秀作品,共设奖金50万元,其中一等奖1首,奖金20万元 ;优秀奖10首,每首奖金3万元 ,征集的时间为2023年1月16日至3月15日。

  据了解,河北省共150余家A级景区推出门票免费或半价活动 ,80余家星级饭店推出春节期间房价减半优惠活动。此外 ,推出各类文化和旅游活动600余项。

五五世纪

去年卖地收入减少约3万亿!2023年“土地财政”将去往何处 ?******

  多年来,“土地财政”一直 是热议的经济话题 ,今年也不例外。近期 ,第三方机构克而瑞统计 的数据显示,2022年 ,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 ,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 ,成交金额4.73万亿 ,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31%,土地出让金从高峰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土地财政” ,顾名思义,指 的 是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政府财政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属于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因不用上缴中央 ,土地出让收入 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 ,地方财政 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实际上 ,经历了二十多年 的快速增长,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见顶 ,土地出让金的增速明显放缓,长期来看,地方政府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如何弥补土地出让金下滑带来的财政资金缺口 ,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2023年 ,甚至更远的将来,“土地财政”又将去往何处 ?

  “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始于1987年12月1日,彼时 ,深圳会堂座无虚席 ,经过17分钟的轮番叫价 ,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以525万元拿下了这块8588平方米的住宅用地,敲响了建国以来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 。

  根据《中国土地年鉴1996》的数据 ,1995年 ,全国通过出让方式提供用地43403公顷 ,出让金总额为420亿元。1998年 ,我国正式开启住房市场化改革,此后,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该数据一路上涨 ,2007年 ,首次突破1万亿元 ,直到2020年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额已经升至8.4万亿元,是1998年的200倍。

  根据财政部官网公布 的数据,仔细观察可以发现 ,2017年开始 ,我国土地出让金的增长开始变得很有规律,连续四年,每年的增长金额都在1万亿左右 ,直到2021年 ,国有土地出让金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仅增长3000亿元左右。

  土地出让金快速增长的同时 ,地方财政对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根据第一财经测算,2017年开始 ,我国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比例(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地方政府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连续5年超过三成,2020年占比达到43.59% ,2021年下降至41.81% ,仍在4成以上 。

  分区域来看,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 、人口持续流入、土地市场需求旺盛,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综合财力中的占比(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市场不够活跃,土地出让收入相对较低 ,更依赖中央转移支付。例如 ,2020年 ,浙江 、江苏 、福建 、山东、广东、重庆6个省市 的土地财政依赖度高于30%,分别达到51.9% 、46.9%、40.3%、38.7%、33.8%和32.0% ;而新疆 、宁夏、青海、黑龙江、西藏5个省份对土地财政 的依赖度偏低 ,均低于10% 。

  分城市来看,粤开证券研究院统计 的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 、长春 、杭州、福州 、南宁、海口 、贵阳 、西安、徐州 、扬州、温州 、金华 、襄阳 、南充,这些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都较高,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均达到1.5倍,甚至更高;牡丹江、深圳、锦州等地对土地出让金收入依赖度相对偏低,其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分别为0.3倍 、0.3倍和0.4倍。

  土地出让金下滑

  然而 ,在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我国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却面临下滑的事实 。2022年,随着我国房地产销售端疲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再次下滑。

  此前 ,财政部发布的《2022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3217亿元 ,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4.9% 。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本级收入4258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4%,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850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3%。

  近期,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统计 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6亿平方米 ,销售额13.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27% ,行业规模重回2015年 。与此同时,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为14.44亿平方米 ,成交金额4.73万亿 ,较2021年同期分别下降了37% 、31%。土地出让金从高峰的8.7万亿下降了约3万亿规模。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从土地成交建筑面积TOP20的城市来看,有12个城市 的成交量相比去年有所减少,平均降幅达35.7%,降幅超过30% 的城市多达7个 ,其中降幅最突出的当属遵义 ,成交建面刚刚超过1000万平方米,同比降幅高达65%。

  克而瑞地产研究院 的研究报告显示,除部分特别优质 的地块以外,土地市场底价成交 、城投托底成为常态,不少城市城投拿地金额占比超过5成 ,沈阳 、无锡城投托底拿地 的比例甚至超过9成,市场低迷的城市城投拿地也尽显疲态,流拍率高企。

  价格方面,克而瑞地产研究院数据显示,受一线城市供地质量提升 的影响,2022年全国300城土地成交楼板价小幅上涨 ,增至3266元/平方米 ,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由于新房市场仍处于低位,加之房企资金压力依然较大 ,房企拿地积极性仍处于低位 ,全年溢价率仅有3.7% ,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9个百分点 。从集中供地的22城来看 ,2022年有17个城市的地价下降。

  那么 ,土地市场出让规模为何下降?房地产研究机构中指研究院土地事业部负责人张凯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与土地市场成交规模相关性最高的仍然是新房市场成交规模 。今年以来 ,受期房烂尾担忧 、房价上涨预期转弱、居民收入预期悲观三重因素影响,新房市场规模明显缩量 ,导致房企拿地积极性高开低走 。他指出,上述影响新房市场 的三个因素中 ,能在明年有显著缓解的恐怕只有期房烂尾担忧。而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和经济活动的逐步恢复 ,居民收入预期 的转变或将需要更长 的时间;在“房住不炒” 的基本国策下,房价上涨预期转弱将不会有根本性 的改变。因此短期的新房成交规模很难较今年发生显著好转 ,土地市场随之亦难有明显 的变化。

  张凯进一步表示,从长期来看,土地市场与人口数量变化息息相关,人口净流入 的城市土地市场仍然能够维持一定热度,而人口净流出 的城市土地财政或将难以为继 。总体而言 ,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瓶颈 ,人口老龄化 、少子化对于住房需求均产生负面影响,土地市场成交规模整体呈现逐步下降 的趋势将是必然 。

  硬币的正反面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土地财政”二十多年 ,为我国城市 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1999年 ,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9%,比1995年提高1.9个百分点,城市化处于较低水平 ,而2021年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 。

  厦门大学教授赵燕菁在其出版 的新书《大崛起 :中国经济 的增长与转型》中肯定了“土地财政”的价值 ,他表示 ,中国城市化伟大成就背后 的重要原因 ,就是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基础的制度——“土地财政” 。在他看来,相对于“征税” ,通过“所出售土地 的升值”来回收公共服务投入的效率 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城市政府不仅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甚至还可以以补贴 的方式为能够带来持续性税收的项目融资。

  与此同时 ,赵燕菁在其上述新书中也叙述了“土地财政”带来的问题 :“土地财政”的本质 是融资,使得不动产变成投资品 ,一旦房价暴跌 ,大规模的资产贬值将导致难以想象的金融海啸 ;“土地财政”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财富 ,同时也给企业和个人快速积累财富提供了通道 ,同时 ,没有机会投资城市不动产 的居民与早期投资城市不动产 的居民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开,房价上涨越快,贫富差距越大;另外,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还占用了大量应该用于其他发展项目 的资源 。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也认为 ,一方面 ,土地出让收入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来源 ,缓解了一般公共预算压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形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动了经济发展;推动了房地产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土地财政也让部分地区的高地价推动了高房价;间接推动了融资平台和政府债务;在土地财政快速发展过程中 ,出现了破坏耕地 的行为;在征地过程中因简单粗暴执行和补偿问题引发了部分社会问题等。

  土地出让规模急速扩张的同时 ,一些城市非理性供地为后期房地产市场转弱也埋下了伏笔。克而瑞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报告表明,目前 ,我国约8成的城市市场需求及购买力明显透支 ,近一半的城市土地供应过量 ,随着房地产市场步入调整周期 ,去化压力不断加剧 。另外 ,不少城市因大力发展新区便将供地指标向新区倾斜,但因为市政配套尚未真正落地,人口导入情况自然不甚理想 ,致使外围区域供需周期性错配 。

  资金缺口如何弥补?

  回顾过往,“土地财政”有功有过,向前看 ,未来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逐渐减少已成为不争 的事实,财政收入长期对土地出让金 的依赖 ,也将难以维,寻找新的财政收入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迫在眉睫 的问题。

  对于上述问题 ,一部分观点认为 ,应该从税收方面着手 。

  赵燕菁表示,“土地财政”只是专门用来解决城市化启动阶段原始信用不足问题的一种特殊制度 ,随着原始资本积累的完成 ,“土地财政”也必然会逐渐退出 ,如何弥补放弃“土地财政”造成的损失?他指出,可以仿效发达国家,从“土地财政”转向“税收财政” ,突破现有 的以间接税为主 的税收体制。赵燕菁也表示 ,贸然放弃“土地财政” ,对还未完成城市化原始资本积累 的城市来说,存在巨大风险,另外,以间接税为主转向以直接税为主 的改革也并非易事。因此,城市新区则应维持高效率的“土地财政”积累模式 ,另外 ,可以把巨大的利益调整分解到数十年 的城市化进程中 ,随着城市化水平 的提高,逐渐演变为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乃至以直接税为主 的模式。

  回溯“土地财政”形成 的原因,不少观点认为 ,土地财政源于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因为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收入占比低 、支出占比高 ,这种资金缺口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土地出让 、城投平台等方式融资 。对此,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曾在公众号“粤开志恒宏观”上发文表示 ,分税制和住房市场化改革都只是“土地财政” 的促成因素 ,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才是问题的关键,激励机制决定行为 ,引发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土地财政等连锁反应。如果没有分税制,只要存在GDP考核,仍会产生资金饥渴和不足 。

  罗志恒则表示,未来,无论 是土地供给还是需求都将呈现下降趋势 ,这直接影响未来土地财政 的可持续性,因此,未来构建地方稳定的财政来源极为重要,房地产税开征是大势所趋。同时,罗志恒也指出 ,房地产税的体量短期内难以取代土地财政。

  也有观点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其他产业。万通集团创始人冯仑近期在其微信视频号“风马牛地产研究院”中表示,当房地产销售端出现下滑,不少城市都会开始出现土地财政的缺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房地产以外的其他产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以此让税收增长的更快,来弥补卖地收入的缺口 。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近期公开撰文表示,国企资产 是当前政府部门除了国有土地资产之外 的最大一块资产了,如果通过提质增效 ,若能够让300万亿元的国企总资产的回报率提高一个百分点 ,则就有3万亿元收益增加,基本可以弥补土地财政消减带来 的收入缺口 。“当然这不是短期就能提升一个百分点,但只要坚持不懈地盘活国有资产,推进国企改革,若干年后 ,应该会有成效。”李迅雷补充道。

  张凯对第一财经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基建投资引领 的城镇化一直助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近年来 ,受到经济下行的压力 ,基建投资再次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基建投资 的成本依赖土地财政。此外 ,近期推出房产税 ,将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 ,从而进一步降低房企拿地意愿 ,对土地财政产生更大的压力 。因此 ,短期来看,土地财政难以替代。

  “长期来看,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对基建投资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但城镇化率 、居民部门杠杆率即将达到增长瓶颈 ,基建投资+土地财政的经济发展闭环难以为继 。”张凯认为 ,房地产税作为长期 、稳定的税源 ,在近二十年房地产也高速发展的基础上也有足够的存量房屋可供征税 ,适合在未来长期替代土地财政补充财政缺口 。

  总的来看,上述不管是直接税 的税收制度变革 ,征收房地产税 ,还 是大力发展其他产业 ,或 是盘活国有资产,都不是一蹴而就 的事情 ,那么 ,短期,如何保障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让地方财政平稳过度 ?克而瑞研究院提出 ,当前应该提振市场信心 ,完善保交楼、保就业、销售保价等兜底机制 ,缓解市场观望情绪,需求端全面放松限购 、限贷、限售 ,取消“限跌令”,政府回购商品房,与此同时 ,适当缩减供地规模,优化调整供地结构 ,以此破局短期楼市的困境。

  近期 ,国家统计局原局长邱晓华公开表示 ,为了改善房地产消费观,财政方面也应该发力 。土地价格 的高企 是造成房价高 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适当降低城市土地出售价格 ,来促进开发商成本的下降,带来房价的下降 。另外 ,目前在销售领域里 的税费负担还 是很重,应当适当降低 ,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 的温暖 。同时 ,也应当降低金融机构 的按揭抵押利率 ,目前 的按揭抵押利率(4%)还 是偏高 的,应该降1到0.5个点。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五五世纪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