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3平台_快3平台
快3平台2023-01-31 16:05

曾发出“最后一电”震动全国 抗日老兵卢庆贻去世******

  “此电恐为最后一电 ,来生再见。”这是抗日战争期间震动中国的“最后一电”中最为著名 的一句话。

  这封电报出自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约17000名中国士兵面对超过10万日军,坚守衡阳47天 ,打退日军多次进攻,直到弹尽粮绝时发出了这封被称为“最后一电”的电报 。这封电报后经报纸报道 ,闻名全国 ,激励了国人的抗日热情。

  2023年1月9日,当年发出了“最后一电”的发报员 、抗战老兵卢庆贻的儿子卢先生向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 ,其父亲在1月8日上午10时55分于湖南湘潭去世 ,享年94岁 ,“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做人要诚实,要走正道 ,堂堂正正做人。他曾谈起战争时命悬一线 的经历,但直到此前有人调查相关 的历史时,他才说起自己就是著名 的‘最后一电’ 的发报人。”

  卢庆贻13岁报名参军

  湘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此前发布 的文章中介绍 ,1941年,刚满13岁 的卢庆贻报名参军 ,投身抗日 ,被分配到第十军军部 。1944年 ,为扭转太平洋战场不利局面,日军急于打通从中国东北到东南亚 的大陆交通线 ,疯狂实施所谓“一号作战计划”,扼守粤汉铁路 的长沙 、衡阳 是主战场之一。当年5月底,第四次长沙会战爆发。日军主将找到中国守将 的战法漏洞,狡猾地实施作战计划。当年6月 ,长沙沦陷 ,衡阳北面再无阻挡 ,日军大举南下进犯。第十军奉命死守衡阳,寸土不让 ,等待援军 ,但双方实力悬殊,守军只有17000余人,日军兵力超过10万人,还动用大量飞机大炮对守军阵地和衡阳城狂轰滥炸 。

  1944年8月6日发“最后一电”

  文中介绍 ,卢庆贻曾回忆说,1944年6月下旬,日军三个师团对衡阳城发起第一次强攻 ,从地面和空中进行狂轰滥炸 。但守军士气高涨,沉着应战 ,顶住敌人猛烈炮火,日军阵地几乎没有向前推进一步。“日军还使用了毒气,我军整整一个排的人都被毒死。城内的防毒面具都被送到前线,但还 是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后来只能把毛巾打湿后围在脸上防毒 。”卢庆贻说 。此后,中国军队又先后打退了日军 的两次强攻,但守军粮食弹药补给吃紧 ,援军却迟迟不到。8月6日 ,守军拟好了一道电报 ,由译电员交给卢庆贻 ,卢庆贻随即将电报发往芷江,后经由芷江空军台转往重庆 。此后,卢庆贻被日军俘虏 ,万幸在被日军强迫劳动时逃脱 ,抵达贵阳后,才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了他拍发的“最后一电”全文 。

  70多年后仍能背完整段电文

  卢庆贻的儿子告诉北青报记者,父亲当时是部队中的电报员 ,当时译电员给卢庆贻 的 是电文代码,他自己并不清楚发布的电报具体内容 ,直到抵达贵州才了解到自己当时拍发 的电报引发了全国热烈 的反响。

  据新华社此前报道,70多年后 ,卢庆贻在接受采访时仍能一字不差地背完整段电文 。衡阳沦陷后,不少阵亡中国士兵遗体暴露于野,长时间没得到安置。抗战胜利后,包括卢庆贻在内的60多名第十军士兵赶到战场 ,用4个多月时间收集了3000多具阵亡将士遗体,全部合葬在衡阳城郊张家山一带。卢庆贻的儿子说 ,近些年父亲还曾和他一起去过张家山 ,“父亲给我讲当年这一带的情况 ,回忆当年的故事。”1946年,卢庆贻回到老家务农 ,再也没有出去 。

  据新华社报道,2015年9月3日 ,卢庆贻作为抗战老兵代表 ,受邀到北京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并于当天坐上第11号阅兵车接受检阅。在卢庆贻卧房里 ,墙上挂着很多他参加抗战纪念活动的照片 ,桌上摆着各种荣誉和纪念勋章。“跟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 ,我算幸运 的 。无数将士官兵献出宝贵生命,才换来如今的和平生活。”卢庆贻说,“我们要珍惜和平 ,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 。”

  卢庆贻的儿子向北青报记者表示 ,目前家人正在操办老人的后事,“父亲曾给我们讲过战争的残酷,谈起他九死一生的经历 。但一直没提起自己就是‘最后一电’的发报人,直到前些年有研究者得知他是衡阳保卫战 的亲历者,找他了解情况 ,老人才讲述了自己发出‘最后一电’ 的经过。在日常生活中,他也一直教育我们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要走正道,做一个正派的人 。”

  文/本报记者 屈畅 统筹/孙慧丽

快3平台

二十大代表风采丨青海林业专家张锦梅 :一“梅”苦寒三十载 高原见绿满城香******

  中新网西宁10月10日电 题 :青海林业专家张锦梅:一“梅”苦寒三十载 高原见绿满城香

  作者 潘雨洁

  深秋时节,高原小城青海省西宁市 的丁香花朵早已开败。

  “现在只剩叶子,你看不出它们的区别,”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锦梅指向山路旁高低错落 的灌丛 ,对中新网记者说:“但到了明年四五月 ,这些不同品种 的丁香又会竞相盛放 ,香气散遍山野 ,一路都能闻到。”

图为张锦梅在实验室工作 。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在实验室工作。马铭言 摄

  说着 ,她从包里掏出剪刀 ,钻进树坑,边修剪枝条 ,边指点一旁 的同事。

  “这剪子她用了十几年 ,”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满丽婷笑着说 ,“在田间地头 ,摆穴盘 、播种、修剪……每次都跟所里 的年轻人一起 ,手把手地教。”

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讨论数据。马铭言 摄

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讨论数据。马铭言 摄

  起风了 ,山上冷飕飕,张锦梅却出了一头汗。“这株是暴马丁香,街面上很常见,”她说,“还有一些适应高寒的品种,比如四川丁香、辽东丁香,种在高海拔 的三江源地区 ,可提高城镇绿化率 。”

  丁香 是西宁市市花,种植历史已久。但传统品种多年未经选优慢慢退化,良种率降低 ,影响景观效果 。

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西宁北山查看丁香树。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中)与同事在西宁北山查看丁香树。马铭言 摄

  自2013年成立以来,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丁香资源调查、品种收集 、适生筛选等工作 ,先后从国内外引进收集各类丁香品种103个,建立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并通过播种 、扦插 、嫁接、组培等方式扩繁,培育良种 。

  “建立资源库后 ,可以长期、系统保存种质资源 ,为日后丁香 的深入研究 、杂交选育奠定种质基础。”张锦梅说。

  站在西宁北山远眺,虽已深秋 ,周边群山绿意依旧 ,林丛掩映下 的街区华灯初上,眼前 的城市已与三十年前全然不同 。

  对此 ,张锦梅深有体会 。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 ,海拔2300米以上 ,干旱缺水、适宜树种少 、春旱持续久。

图为张锦梅修剪丁香枝干。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修剪丁香枝干。马铭言 摄

  “春天干风卷沙 ,地上升温,苗木枝干开始活动,”张锦梅介绍,“而根系地下 的土壤还未化冻 ,营养水分无法输送 ,造成‘生理干旱’ ,存活率低。”

  除了自然条件限制,上世纪九十年代 ,立地条件差 、树种单一、造林技术落后,都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那时候只能有啥种啥,年年栽树老地方,年年栽树不见树 。”张锦梅回忆。

  什么树能在干燥、风大、高寒条件下长期存活 ?张锦梅和同事们从选育树种开始探索。“选树就像选人,要选优培养 。”她说,通过自然选育和人工干预 ,利用变异杂交出抗逆性更强的品种 ,还要经得住多年野外环境 的检验 ,才算成功。

图为西宁北山上 的丁香树。 马铭言 摄图为西宁北山上 的丁香树。马铭言 摄

  “适地适树”培育 的同时 ,他们也在不断改进旱作造林综合技术 ,根据不同梯度 、立地条件,开挖水平沟 、鱼鳞坑 ,整地节流、蓄水保墒;并采取株间、行间 、带状混交模式 ,造“乔灌草”复层生态林,既可避免大面积病虫害 ,又能较好地发挥生态功能 。

  近三十年间 ,西宁市区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从7.2%上升到79%,在张锦梅看来 ,数字背后是坚持换来 的“逆袭”:集生态景观、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功能于一体的山林环抱城市 ,湟水两岸绿树成荫 ,气候变得湿润 ,“晴天一头土 ,雨天一腿泥”的记忆已经远去 。

  如今 ,张锦梅带着她的团队 ,致力将绿意播向更广阔 的天地。为了在严重干旱的柴达木盆地建起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城”,他们选择杨树“家族”中耐旱性强 的小叶杨作为骨架树种,选育采穗圃,已收集近300个杨树品种,为大规模推广种植打下基础。

图为张锦梅查看丁香生长情况。 马铭言 摄图为张锦梅查看丁香生长情况 。马铭言 摄

  林木生长周期长 ,从播种到开花需要多年守候 ,选育过程更是跋山涉水,艰苦异常 。很多人耐不住、等不及 ,但张锦梅却坚持走了三十多年 ,而且越走越不想放慢脚步 。

  “只有真正投入大自然中 ,才感到‘大美青海’所言非虚。”张锦梅感慨 ,青藏高原是独特 的地理单元和天然种质基因库 ,丰富 的植物资源尚未被充分发掘、利用 ,“比起成就感,更意识到自身认知的浅薄 ,常常觉得时间不够 。”

  在她引导下 ,青年后辈们继续着对国土绿化和乡土树种的研究、保护和利用。

  “功成有我,不必在我,”张锦梅说 ,这篇写在青藏高原山川大地上 的“论文” ,正在几代林业人 的接续奋斗中未完待续 。(完)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快3平台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