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世纪-55世纪
55世纪2024-07-19

冰雪盛会铸经典 向着春天再出发——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

  2022年立春之日,一段团结与梦想的故事从北京起笔,全球共襄北京冬奥会 的盛举,人们共享奥林匹克 的荣光。“北京冬奥会 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 的重大标志性活动 , 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 、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 ,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强有力 的牵引作用 。”“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 、亲自部署 、亲自推动下,一场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 、无愧于时代的盛会 ,给世界展现了阳光 、富强、开放 、充满希望 的国家形象 。

  2023年 的春天如约而至。在北京冬奥会精彩开幕一周年之际,回眸申办 、筹办、举办全过程,广大参与者共同创造的胸怀大局 、自信开放、迎难而上 、追求卓越、共创未来 的北京冬奥精神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强大精神力量,继续发出“一起向未来” 的深情呼唤。

视频:冰雪盛会铸经典 向着春天再出发——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一周年之际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冬奥遗产造福人民

2022年2月4日 ,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这 是开幕烟花在鸟巢上空绽放。新华社记者 陈建力 摄

  今年春节假期,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这座北京冬奥会冠军高亭宇创造历史的地标场馆热闹非凡——冰场外,等待取冰鞋的游客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冰面上 ,不同水平 的滑冰爱好者尽情驰骋。

  为庆祝冬奥会开幕一周年 ,国家速滑馆举办了首场市民速度滑冰系列赛。参赛选手不但可以享受专业转播机位的现场直播和大赛标准的电子计时记分,优胜者还可以像奥运健儿打破纪录那样,荣登“冰丝带”专属纪录墙。国家速滑馆公司董事长武晓南说:“我们这块‘最快 的冰’变身为群众的冰 ,就 是要让更多人一起共享冬奥遗产、共创美好未来!”

2023年1月30日,市民游客在国家速滑馆内滑冰,感受冰雪乐趣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北京冬奥会之后的首个冰雪季 ,沉浸式体验成为冬奥场馆的靓丽名片。在首钢滑雪大跳台 ,人们乘着“雪圈”从大跳台落地区俯冲而下 ,体验苏翊鸣 、谷爱凌在这里 的夺冠视角 ;在延庆奥林匹克园区 ,畅滑冬奥赛道“雪飞燕” 、在“雪游龙”体验“冰上F1”雪车雪橇 的速度与激情、入住冬奥村运动员“冠军房” ,已经成为时髦的打卡项目 。

这 是2022年4月26日拍摄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下)和冬奥村(上)(无人机照片)。北京延庆奥林匹克园区于2022年4月29日正式向公众开放。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云顶滑雪公园 ,通过改造 、适当降低难度后的U型槽、障碍追逐、坡面障碍、平行大回转等赛道 ,也向大众正式开放 。大年初一 ,来自北京的贾先生一家早上吃完饺子就赶往崇礼,中午就完成了兔年“首滑” ,京张高铁让崇礼成为北京人“家门口” 的滑雪场。“虎年春节我们全家人在电视机前看冬奥会 ,兔年春节我们已经迫不及待要亲身体验冬奥赛道了 !”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一道世界难题,“双奥之城”北京同张家口一道,在场馆建设改造之初就充分考虑场馆功能用途 ,令其不但在赛时精彩亮相 ,更在赛后造福人民 。

  与“冰丝带”交相辉映 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也在新年伊始开门迎客。“鸟巢欢乐冰雪季”在“鸟巢”北侧的附场开幕 。3.4万平方米 的冰雪乐园内,人们一边滑雪 ,一边与“鸟巢”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同框拍照 。

  在国家游泳中心,供大众健身 的游泳池 ,以及拥有冰场和冰壶赛道的“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都恢复运营,实现了“水冰”双轮驱动。“我们早就‘瞄’上这块场地了!以前要跑到郊区借别人 的冰球场打冰壶 ,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体验一流设施 。”家长肖女士对记者说 。

2023年2月1日 ,游客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内体验冰壶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一流的场馆需要一流 的赛事作为支撑。北京冬奥会后 ,各大场馆有望成为多项世界大赛或国内赛事的举办地 。国际滑联“卓越中心”“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等纷纷落户冬奥场馆 ,我国体育对外交往有了更多平台。

  在冬奥场馆内 ,不少工作人员穿着冬奥服装为游客服务,他们抓紧学习市场开发、商业推广知识 ,逐步完成从“场馆运行”到“场馆运营”的身份转变 。在冬奥场馆外 ,一批经过北京冬奥会历练,熟悉赛事策划与组织 、冰雪产业管理、冰雪运动设施维护管理等方面 的人才 ,正在新 的岗位发光发热。

  曾在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工作 的刘金通过国际雪联层层考核 ,成为中国第一位高山滑雪的国际技术代表 。

  北京冬奥会特许商品经营负责人之一 的郭磊如今回到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部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一墩难求”的经历让他深知,做好特许经营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紧盯市场需求 ,深耕产品内涵。

  ……

  对冬奥人来说 ,北京冬奥会 是一段难忘的人生记忆 ,更是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在2022年12月举行 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议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道 :“感谢所有人 的付出,北京冬奥会的美好回忆我将永远铭记!”

  竞技体育持续突破

2022年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 。这 是焰火表演 。新华社记者 宋彦桦 摄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北京冬奥会上实现全项参赛 ,以9金4银2铜高居金牌榜第三位 ,在北京冬残奥会上夺得18金20银23铜,历史上首次位列金牌榜和奖牌榜双榜首。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中国运动员创造历史最佳 ,书写“冰雪荣耀” 。

  北京冬奥会 的成功举办和优异 的运动成绩 ,对中国竞技体育产生深远影响 ,不仅积累了经验 ,更鼓舞了士气。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体育健儿持续巩固优势项目,不断补齐短板弱项 ,继续在多个项目上争金夺银,取得突破。

  在2022-2023赛季速度滑冰世界杯第二站荷兰海伦芬站男子1000米比赛中 ,中国选手宁忠岩为中国速滑队收获了新赛季的第一金。“给好运一点时间 ,它不会离我太远 的。”在北京冬奥会上 ,宁忠岩没能登上领奖台 ,但是他一直没有服输 ,已经把目标瞄准了下届冬奥会。

  1月19日和21日 ,中国选手谷爱凌在2022-2023赛季国际雪联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世界杯分站赛连夺两枚金牌。这位在北京冬奥会上收获两金一银的天才少女,正用她 的精彩表现带动更多年轻人喜爱冬季项目 。

  在普莱西德湖进行 的2023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女子冰壶决赛中,中国队以6:4逆转战胜韩国队,夺得金牌。这是自2009年在哈尔滨举行的世界大冬会之后,中国队再次摘得世界大冬会女子冰壶金牌。

  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的2023年U20男子冰球世锦赛乙级B组比赛中 ,中国队以五战全胜的成绩夺得冠军 。自2011年国际冰联实行新分组规则以来 ,中国队首次升入U20男冰世锦赛乙级A组,中国冰球 的青年力量正快速成长 。

  ……

  冬季项目不断进步,夏季项目也在创造历史 。

  2022年女足亚洲杯 ,中国女足在半决赛“点杀”日本队,又在决赛逆转击败韩国队,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 。

2022年2月6日 ,中国队在颁奖仪式上庆祝 。 当日 ,在印度孟买举行的2022女足亚洲杯决赛中 ,中国队以3比2战胜韩国队 ,夺得冠军。新华社发(贾韦德·达尔摄)

  2022年女篮世界杯,王思雨在半决赛终场前投进 的最后两个罚篮,不仅被球迷评选为2022年亚洲篮球最佳进球 ,更是把中国女篮带进决赛 ,亚军也追平了中国女篮在世界杯 的历史最好成绩 。

  2022年田径世锦赛 ,男子跳远选手王嘉男凭借最后一跳的8米36逆转夺金,成为首位获得男子田赛世界冠军的中国选手 。在网球大满贯赛事中 ,郑钦文 、吴易昺等多位中国网球新秀取得突破……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发布 的《2022年我国运动员取得成绩报告》显示 ,2022年中国体育健儿共在21个项目上获得93个世界冠军 、创11项世界纪录 ,其中既有强势夺冠,也有崭新突破。

2022年2月5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 ,中国队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2023年,2024年巴黎奥运资格赛将全面开启 ,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也将迎来倒计时1000天 ,而今年 的杭州亚运会则 是继北京冬奥会之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要主场体育盛事 。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说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 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 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 的关键之年。体育战线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 ,高质量推动体育各领域发展 ,加快推进体育强国新实践。

  群众体育彰显活力

  2022年10月,国际奥委会发布 的《北京冬奥会市场营销报告》显示 ,本届赛事吸引全球20.1亿电视观众和数字平台观众 ,成为转播时长最多 、收视率最高、数字化互动最广泛 的冬奥会。北京冬奥会 的影响力,更在于让冰雪运动从原来 的小众项目成为大众新时尚 。

  兔年新春 ,冰雪热让年味更浓。在北京什刹海冰场,大红灯笼点缀其间,中国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武大靖头戴熊猫帽、身着军大衣,与大爷们进行滑冰竞速 。他说 :“从小就是跐溜滑高手,到什刹海冰场,发现高手老多了。”

2023年1月20日 ,市民在北京什刹海冰场休闲 。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在河北崇礼 ,各大雪场酒店房间基本均处于“爆满”状态 。春节假期 ,崇礼区六大滑雪场游客达15.69万人次 。雪场“人满为患” 的消息,让国内雪圈为之一振。

  北京冬奥会种下 的冰雪运动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来自新疆石河子 的小朋友聂榕辰是苏翊鸣 的铁杆“迷弟”,只有6岁的他如今已有4年“雪龄”。这个冬天 ,他每周至少有10个小时“泡”在雪道上。未来 ,他希望像苏翊鸣哥哥一样进入国家队。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滑雪教练通石金说,北京冬奥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多 的家长给孩子报滑雪课 ,而且很多陪孩子来 的家长也从最开始 的“看看”,变成了后来 的“练练”,大家都想体验滑雪的快乐。

  中国西北之北,阿尔泰山雪层厚、雪季长,而且是雪友最爱的天然粉雪 。“冰天雪地也 是金山银山” ,一支专门做滑雪测评 的创业团队已在此安营扎寨 ,远赴千里“淘金” 的他们相信,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只是开始,会有更多人追求更高层次的滑雪体验,“我们要在阿勒泰等他们” 。

  随着“南展西扩东进”步伐加快,冰雪运动画卷也在我国南方铺开。新年伊始,为期3个月的四川全民健身冰雪季开幕 ,涵盖了竞技类冰雪赛事 、亲子群众类体验等项目;湖北省第三届冰雪大会在恩施巴东绿葱坡滑雪场举行 ;在北回归线以南 的广西南宁,每个周末都有约2000至4000人次踏上冰纷万象滑冰场……

  神州大地绽放冰雪运动之花,大江南北涌动全民健身热潮。岁末年初 ,2023北京冰雪消费节拉开帷幕;浙江江山一年一度 的乡村运动会举办 ;中西部地区县域乡村足球赛在全国5个省区、26个县域内展开较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年初召开的各地两会中 ,有关“全民健身”“体育强国” 的部署和规划、真招和实招陆续推出。

  北京市提出,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持续普及冰雪运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新建或更新一批群众身边 的体育设施,新增各类森林步道100公里、健康绿道50公里 ,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河北省提出,大力发展后奥运经济和文旅产业 ,实施冰雪运动、冰雪文旅、冰雪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冬奥场馆市场化开发,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建设;浙江省提出 ,2023年要举全省之力办好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加快建设省全民健身中心 ,新建省级基层体育场地设施1000个 、“环浙步道”2500公里;四川省提出 ,要把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纳入城市规划刚性要求 ,大力推动新建改建体育公园 ;广东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 ,推进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免费低收费开放……

  区域发展齐头并进

2022年1月21日,G8825次列车经过居庸关隧道 ,冒雪驶向太子城。当日,京张高铁冬奥列车开启赛时运输服务。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本趟列车由清河站始发 ,经停八达岭长城站 ,最终到达崇礼站。”春节期间 ,北京清河站人来人往,携带各式各样雪具 的游客们正兴冲冲地搭乘列车。京张高铁和京礼高速串联起了京津冀一小时交通圈 ,真正实现了路通人聚。

  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上 ,“首钢城市复兴新地标”“延庆最美冬奥城”“张家口亚洲冰雪旅游度假目 的地”,已成为冬奥筹办带动本地发展 的典型范例 。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在赛后30多天就顺利完成从赛场到景区的转换,今年春节假期 ,北京市延庆区共接待游客75.8万人次,占全市乡村游接待游客总数 的57%。延庆区区长叶大华介绍:“我们先后推出了冰灯、冰场 、冰馆三块冰特色旅游产品,冰雪观光 、冰雪赛事、冰雪民宿、冰雪运动等多种业态,延庆已成为广大冰雪爱好者 的首选目 的地。”

  因冬奥实现华丽转身的首钢园 ,正努力推动这里的山 、水 、冬奥、工业遗存融合发展 。首钢滑雪大跳台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将积极申办赛事;首钢极限公园成为京城滑板、攀岩等户外极限运动聚集地;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 的42公里滨河步道,成为北京首条全封闭马拉松路线 。

2023年1月15日,游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下体验雪地越野。2023年元旦开启 的“首钢园冰雪汇” ,让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成为大众冰雪乐园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在崇礼 ,冬奥红利变成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个冬天的滑雪热让崇礼本地人卢永帅累并快乐着 。作为滑雪教练,他这几年陆续通过了国内以及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滑雪教练资格认证,收入也水涨船高 ,一个雪季每月能收入大几千元甚至上万元 。奥雪极限雪具店店长闫永利也迎来了一年里最忙的时候 。他说 :“近期店里已经接待了六七千名顾客,还有来自俄罗斯、印尼 的(顾客),营业额一天就有几千块钱 。”

  冰雪运动的广泛普及 ,有力推动了冰雪装备制造、旅游休闲 、服务培训等产业快速发展,如今 的崇礼每4人中就有1人从事冰雪相关工作 。

  2月1日发布的《可持续·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赛后)》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赛后)》显示,北京冬奥会在赛事结束时即实现100%碳中和 ;赛事筹办优先使用租赁的产品或部件 ,租赁比例约79%;在奥运史上首次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环境管理体系 、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并获ISO标准《体育设施与大型赛事可持续性评价指南》的预立项……这些无疑为我国今后举办大型赛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筹办和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过程中 ,全社会关爱、帮助残疾人成为共识 。赛事 的《无障碍指南》《无障碍指南技术指标图册》等技术规范 ,推动《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修订和出台,全面提升了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

  ……

  冬奥筹办七年磨一剑,冬奥举办一朝铸经典。我国始终把冬奥筹办与城市 、区域发展紧密结合,坚持冬奥成果与人民共享 ,通过推广普及冰雪运动带动全民健身走向纵深,通过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收,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身心更健康、就业更充分、生活更美好 。

  圆梦冬奥会 ,一起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伟大 的事业孕育伟大 的精神 ,伟大 的精神推进伟大 的事业 。”北京冬奥值得永远铭记,北京冬奥精神将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在新时代踔厉奋发、不懈奋斗 ,创造奇迹 。向着春天再出发 ,让我们一起向未来!

  文字记者 :姬烨、孔祥鑫、李春宇

  参与采写 :张骁 、夏子麟、杨帆

  视频记者:孔祥鑫 、夏子麟 、张骁

  海报设计:赵丹阳

  新媒体编辑:黄康懿、王浩程

  (新华社)

55世纪

学习实习两不误 “线上留学”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疫情时期跨国留学 有人边学习边实习 有人重归国内校园

  “线上留学” 他们有了更多选择 

  随着各国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 ,受疫情影响 的留学生群体 ,终于回归了正常生活 。

  他们有人正忙着办理新的签证 ,为的是去陌生校园参加毕业典礼 ;也有人已迅速回归“正轨” ,完美融入线下学习 ;还有人正为过去的线上学习清理积弊,为未来的学业方向做好规划……

  回望过去三年,特殊 的跨国求学过程中,这批留学生也有自己的独特收获。

  三年“线上留学” 学习实习两不误

  近来 ,Mia正忙着筹备申请新 的澳洲签证 ,以赶赴悉尼大学参加毕业典礼 。不久后,她将第一次踏入悉尼大学校园,在那里穿上硕士服,戴上硕士帽,告别自己 的研究生生涯 。

  Mia本科就读于南澳大学电影学专业 。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响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 ,禁止持有学生签证的境外人员入境。彼时,正读大二 的Mia在圣诞假期返回中国 ,开启了“线上留学”生活 。

  Mia 的每一门课均需要同时参与两种形式的课程 :一种 是讲座类大课 ,另一种 是20人左右的讨论课 。“网课期间 ,讨论在线上平台进行,讲座类课程 的教授则会将课程录制好上传系统,供学生自主观看 。直至现在,即使大部分学校已经恢复了线下面授,一些教授仍会沿用当年 的录播课程 ,供新一届选课的学生观看学习。”Mia说 。

  本科毕业后 ,Mia拿到了悉尼大学一年制 的研究生offer。与从前本土学生居多的南澳大学相比 ,悉尼大学多数研究生来自世界各地。为解决大量学生 的网课问题 ,学校设置了24小时国际热线 ,对远程服务也进行了显著优化 。

  虽然有部分拍摄课因条件受限无法照常进行,Mia只得换成理论类课程,但其他实操课程 ,Mia可以在共享屏幕观看导师的演示。有操作困惑时,还可以请求导师远程操控自己 的电脑,示范剪辑、特效等。所以Mia觉得“线上留学”进行得颇为顺利 。

  于 是 ,当疫情形势有所变化时,Mia做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同学 的选择:她没有返回澳洲,而 是选择留在国内继续上网课,“一是考虑到租房等事宜会耗费额外的时间以及金钱成本 ,二是对于传媒专业 的学生来说 ,实习经历更重要 。”

  而过去三年持续的“线上留学” ,算 是给Mia带来了绝佳的实习体验 。

  整个疫情期间,Mia一边完成澳洲 的网课学业,一边在互联网大厂进行较长时间的实习。Mia负责的大多 是海外运营工作,通过分析公司在国内业务上的成功经验 ,制定适配海外用户的方案,用英语输出给海外负责市场 的同事。除了娴熟 的英语,在海外两年半的跨文化经历也使Mia在处理实习工作时较易上手 。

  “我所在的岗位办公时间比较灵活 ,一般每周到岗3天至4天 ,有课时我会停下工作在工位上上课 ,下课后再继续完成实习老师布置的工作 。” Mia说 ,如果课程时间较长,她就顺延自己的下班时间,或用午休时间赶工作进度 。

  学业和实习平衡,需要强大的时间管理能力 。Mia每学期至少修读四门课 ,每门课都需要撰写大量论文 。“论文 的查重和评审十分严格 ,一旦写不好可能导致整门课挂掉 ,还要支付将近3万人民币的重修费 ,所以要特别认真完成 。”Mia说。

  悉尼时间比北京早两个小时,为避免因时差导致自己错过提交论文的deadline ,Mia的手机锁屏上醒目显示着两个时间。由于工作中需要频繁联络身处印尼地区 的同事,Mia的手机上也会另外标注雅加达(印尼当地)时间。在三个时区间切换,拥有“双重身份” 的Mia忙得不亦乐乎 。

  三年 的“线上留学” ,Mia折叠了自己的时空,超额收获了专业知识和实习经验。在尝试了海外运营 、本土电商运营等实习工作后,Mia确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 :在海外运营领域深耕。“这三年一边学习一边实习,我看到自己的核心优势:一是作为留学生 ,有丰富 的跨文化经验;二是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海外市场拓展的可行性 ;三是结识了很多行业人脉 ,较易获得内推机会 ,有利于春招时顺利入职。”

  为防“自闭” 到手机维修店兼职

  英国全面放开后 ,再希恢复了正常的留学生活。由于之前线下课上 的积极发言 ,这个申请季,再希拿到了教授 的推荐信,她正在准备申请读研 的学校,也开始期待下一段精彩 的留学之旅。

  从再希 的住处步行到学校 ,大约需要15分钟。格拉斯哥地势起伏大,往常去学校上课,再希都要攀爬一座陡峭 的山坡,赶到教室时总会气喘吁吁,这也加重了她“早八”上课的疲惫。网课期间,再希省去了大体力消耗 ,甚至都不必起床梳洗,躲在被窝里 、捧着电脑就可以开始上网课了 。

  再希回忆,在网课阶段,教授会将lecture大课录播上传校内系统 ,供学生自行观看。再希一般会选择在下午时段开设 的互动课,而在晚上时段听录播课。那段时间 ,她 的生物钟完全处于昼夜颠倒状态 。“下午醒来后参与一节持续一两个小时 的讨论课,下课玩玩手机 ,晚上10点钟左右再开始观看教授上传 的lecture ,然后写写论文,学习到早晨六七点,再去睡觉 。”再希说。

  幸运的是,教授上传 的录播课都有添加字幕 ,“我会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插件 ,将字幕翻译成中文 ,帮助自己理解教授讲述的内容。”此外,再希也可以随时暂停老师的课程 ,多次观看回放 。再希调侃 ,线上听录播课 ,能听懂 的内容 是线下课 的两倍 ,所以她希望录播课永远存在。

  那段时间 ,唯一能让再希在早晨醒来 的事情 ,就 是补充生活物资。封控期间,再希无法前往超市买菜、购物,一切需要在手机上先预约,提前几天甚至几周,预定某一时间段由超市工作人员配送上门。而那也成了封控期再希与外界打交道 的唯一机会 。

  网课期间 ,由于无法出门聚餐,再希 的娱乐时间也基本靠手机打发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 ,手机也有玩腻的一天 。”来回滑动小小 的屏幕 ,没有任何一个软件能刷出感兴趣 的内容,这种生活让再希觉得有些“自闭”。

  为了充实自己,再希决定前往伦敦实习。在通过投简历、面试等关卡后,再希坐上了火车,辗转6个小时来到了伦敦 的住处 ,可公司却通知她,目前尚未恢复线下工作 ,线上完成实习即可 。

  为了缓解烦闷 ,机缘巧合下 ,再希在伦敦大学学院附近找到了一份手机维修店的兼职。因为时常有中国留学生光顾 ,开店的印度老板希望可以找中国留学生来“撑住店面” 。再希主要负责前台中文客服兼新媒体运营 ,时常要在店里与顾客面对面沟通 ,帮顾客和老板扫清语言上的障碍 。

  在这里,再希重新感受到了线下生活的“立体感” ,也度过了来英国以来最温暖的一段时光 。印度老板会在再希生日时给她准备惊喜 ,还会把自家做 的传统印度美食带到店里邀请她一同享用 。下班聚餐后 的深夜 ,老板会在伦敦空无一人 的街道上骑半个小时的摩托 ,把再希送回住处 。

  英国全面放开后,再希也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心血来潮时,她会和男友一起自驾去格拉斯哥郊外看流星 、去伦敦参加脱口秀比赛、去爱丁堡做朋友纪录片 的主角……由于线下课堂上的积极发言,这个申请季 ,再希拿到了教授 的推荐信,她正在准备申请读研的学校,也开始期待下一段精彩的留学之旅。

  为和同学线下交流 决定交换回国内大学

  李屹染目前正在美国一所公立大学读大三 。而过去,她曾因为疫情选择过“曲线”留学 ,即交换回国内 ,以国外网课+国内线下学习的模式,完成学业。疫情下,这段特殊的“中美切换”留学经历,李屹染觉得很珍贵。

  “大一开学 ,还没来得及经历校园生活,就直接上网课了。”那段经历,李屹染历历在目 :因为网课不受时间地点束缚 ,起初的一个月,她住在海口,有电脑就能上课 ,这让她感觉很自由。“有一部分课程 是录播 ,可以随时看,其余的 是直播课 ,到点上就可以了 。”李屹染习惯每次把录播课攒到要做作业前一起看,可以连续看好几节课。

  渐渐地 ,“打开电脑是学校,关上电脑就 是家 。”李屹染有些抵触这种“真空” 的学习环境。“大部分时间都是家里留学 ,又因为我们都 是小班教学,没有太多的中国课友,一开始也不太会和美国同学社交,感觉自己就像 是一匹孤狼在学习 。”

  “小组作业,同学们大都不太情愿说话 ,也不愿意开摄像头,只有一个名字摆在线上会议屏幕上 ,一两个人张罗作业 ,其他人能闭麦就闭麦 。”这样的情况让李屹染感到完全和外界“零交流” 。“我和大学同学都 是网友 ,很渴望和真实的他们进行线下交流 。”于 是当李屹染看到学校开始留学交换报名时,她果断报名,到北京 的一所高校留学半学期。

  美国学校当时给选择交换 的学生两种选择:完全(中国)线下上课,或者美国网课+中国线下 。她选择了后者——在国内大学完成两门课程,在线上完成其他课程。“我所就读 的这所高校心理学很出色 ,我报名了社会心理学,还有一门 是艺术类课程电影赏析 。”

  于 是 ,李屹染开启了“中美切换” 的留学模式:她和室友以留学生身份住在昌平校区的学校宿舍里 ,每天乘坐学校的班车到市区上课 ,晚上回到宿舍,8点打开电脑链接美国课堂 。虽然在学费上有点“不划算”,但这次交换,给了她体验中美大学不同教学文化的机会。

  国内校园给了李屹染期待已久的校园体验。这段交换经历,李屹染觉得很珍贵 :“上高中时,摆在面前的是要么出国,要么高考 。而这个特别 的经历让我体验到了自己没有选 的路到底 是什么样的 ,我觉得很有意义。”

  在国内自建“留学空间” 度过“没有上午” 的一年

  回归正常的线下学习生活后 ,雨文在校园里偶然碰到了自己的政治学科教授 ,一番面对面地沟通后,雨文不但解决了积攒已久 的困惑,还获得了宝贵的建议 ,调整了未来的专业方向 。

  随着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 ,美国校园采取线上同步网课教学模式 。尽管有少部分中国留学生为了抵达校园选择辗转到第三国入境,但考虑到疫情的严重性 ,雨文还是“随大流” ,决定在中国的家里“线上留学”,以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业。

  2020年开学前,考虑到线上留学 的昼夜颠倒会影响到家人 的正常生活,于 是她和几名同样需要“线上留学”的好友一起租了个房子 。暑假末 ,她和朋友们一起忙活装修。9月一开学 ,四个人一起搬进了亲手打造 的“留学空间” 。

  开学后,雨文开始在北京的晚间,上美国 的早课 。每晚8点开始上课 ,下课后并不能马上休息 ,她要继续写论文、交作业 ,和美国同学跨时区完成小组作业,在后半夜甚至是天亮去睡觉。睡到中午11点起床,是雨文第一学年的常态 。“没有上午 ,下午除了准备晚上 的课程也做不了什么 ,所以感觉每天都过得很短。”雨文一度感觉很煎熬 ,“很难保证有一个规律睡眠和固定的学习状态的话 ,也没法把生活规划得很好。”

  大二这年 ,雨文终于回到了真实 的校园:在校园里邂逅丰富的留学生活 ;和同学在图书馆里完成小组作业。她 的主修课程之一 是数学,“因为之前一年,很多数学课不提供线上直播,所以就没法选课。”回到校园,雨文才上了第一节线性代数课 。

  一天,雨文在校园里偶遇了政治学科 的教授,聊到自己在一门课上 的线上经历 :这所学校的人文课程很多 是为美国政治系统设计 ,政治学科设置更偏向于对未来在联邦政府工作的学生 ,作为国际学生 ,她对课程的设置、关注点和观点存在困惑。“老师非常耐心,他建议我考虑把研究重点换成亚洲问题研究 。”雨文觉得自己非常幸运 :“这次偶遇 的交谈让我调整了更适合自己 的专业方向,线下面对面 的交流氛围 是线上很难实现 的 。”

  与此同时 ,雨文认为线上留学网课也给她带来了经验 的增长 :一方面 ,隔着屏幕上课,压力会有点大,很难确定自己 的真实水平,也不了解同学们都听懂了多少;另一方面,雨文也明白,网课帮助她相对顺利地拥有了课堂展示和演讲等必备技能 ,“尽管线上课程有大家注意力不聚焦的问题,但这也给发表意见提供条件 。做展示时 ,我可以写好文字内容 ,网课让我有充足的时间背诵稿件,在线上会议上点击‘举手’ ,心理压力不会太大,促使我在大一上网课的这一年养成了在课堂上多做分享的习惯。”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王伊朵 孙显龙

  供图/受访者 统筹/林艳 张彬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9语种权威发布

55世纪地图